近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调查与研究》刊物刊发了我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对蒸湘区“五育”工作进行了推介。全文如下: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中共蒸湘区委蒸湘区人民政府
近年来,蒸湘区聚焦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教育的重要决策部署,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落实在育人全过程,大力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和广泛社会影响力。先后获批教育部“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市区”“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区、省“劳动教育实验区”,社区教育“心益缘—心理健康志愿服务”获教育部“终身学习品牌项目”荣誉称号,相关经验做法多次被央媒、省媒深度报道。
一、坚持以德立人,春风化雨润芬芳。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蒸湘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一是立德树人党建为先。坚持党建引领,大胆改革、率先破题,不断完善党管办学方向制度体系,17所区直学校在衡阳市率先实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获得省教育督导委通报表扬。区委书记、区长定期到校园里上思政课,教育系统组织开展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百场校园巡讲活动、中小学生思政辩论赛等,多维度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二是教育无痕润德于心。开展“新时代好少年”评选及“心育护花行动”,精心设计红色主题实践打卡路线,拓宽教育阵地,着力打造活力型、创新型思政课堂。结合重要节点,举办“传承红色基因·向国旗敬礼”“阅美雁城·点亮暑假”“民族团结一家亲”等主题活动,引领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三是榜样引领崇德向善。常态化开展学雷锋活动,积极选树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学雷锋活动示范班、学雷锋活动标兵;每学年度评选省市区级普通中小学三好学生、德育标兵和初中优秀学生干部200余名。涌现一批全国、省先进典型,大立实验小学阳光中队荣获“全国红领巾中队”荣誉称号,3名学生荣获全国少先队“三优”,2名学生荣获湖南省“优秀共青团员”“新时代好少年”荣誉称号。
二、坚持以智启人,课堂教学提效能。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不变,教育就不会变。蒸湘区以“三个优化”为抓手,创新实施“智慧教育”,打造高效课堂;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打造社区教育品牌。一是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积极推进“国省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2023年投资2450万元启动智慧教育项目建设,全面布局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生态、学校形态和教学方式变革,建设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打造区域教育指挥中心,形成区域教育可视化、可量化、可分析的大数据决策管理体系。广泛开展以“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展评”“聚力双减深耕课堂”等为主题的教学研究,促进课堂效率大幅度提高。二是优化作业设计。出台《作业管理“五项”制度》,不断压实作业管理责任,强化过程管理。积极开展巡回教学视导,扎实推进“轻负高效作业管理”,注重加强校际、区域间及集团校优质作业资源共建共享,有效提升课后作业设计水平。三是优化课后服务。印发《蒸湘区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在“全覆盖、广参与”基础上,注重“强保障,促发展”,采用“5+2”模式,增强课后服务有效性、吸引力,加快形成“一校一品,校校特色”。将非学科类课后服务科目纳入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定期开展课后服务成果展演,定期考评。目前全区所有中小学课后服务覆盖率100%,共开设60余门兴趣课,学生参与率91.21%。
三、坚持以体健人,学校体育添光彩。以强健之体魄,筑强健之中国。蒸湘区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帮助学生培养运动兴趣、掌握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养成体育品格。一是以体育强校为引领,规范设置体育课程。全区各学校一至三年级每周设置四节课,四年级以上每周设置三节课,不断探索增加每周体育课时量,引领学校建设高质量体育强校。每天坚持阳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做好一套眼保健操,开展“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近视防控宣传,课间操、跑操形式多样、新颖有趣。二是以体育赛事为载体,全面激发学生潜能。定期组织校园田径运动会、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武术、跳水等大型综合性、专项赛事,通过比赛促进学校抓紧抓实学生体育工作,中小学生田径、足球、乒乓球等总体成绩排衡阳市前列。三是以体育联谊为纽带,打造体育人才高地。充分利用市级跳水学校、南华大学校园足球、体操馆等驻地优势资源,拓宽学生训练渠道,打造竞技体育人才高地。校园足球青少年队(小学生队)多次在省级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为上海申花、西班牙等国内外知名俱乐部输送20余名体育人才;西站路小学2名学子分别获得“国际泳联跳水大奖赛男子十米台、混双十米台冠军”“第八届跳水亚洲杯男子双人十米台冠军”和“第十四届全运会体操项目冠军”。
四、坚持以美化人,美育教育有特色。广泛开展普及性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美育实践活动,形成“政府统筹,教育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多方共建,面向人人的美育育人长效工作机制。一是“关爱工程”赋能美育教育。2020年底,启动实施“百千万‘艺术童伴’—留守儿童关爱工程”,通过结对帮扶、艺术送教及爱心捐赠等方式,帮助乡村学校组建合唱、器乐、舞蹈、戏曲等各类兴趣小组,目前各类兴趣小组已实现全区乡村小学全覆盖。2023年4月,引进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陈湘波艺术公益基金、华林乡村振兴发展基金,发起“美好乡村艺术共创”行动,助力乡村学校美育教育。二是“美育联盟”激活美育资源。以教学片区为单位的优秀音乐、美术教师,在送教乡村学校的“走教行动”中形成“美育共同体”,并开展师资培训、跨学科培养、乡村艺术共创营等帮扶。打造了实验小学书法、呆鹰岭镇新阳小学掐丝画工作室、幸福路小学陶艺社团、雨母山镇东阳小学童声合唱团等特色品牌,其知名度影响力迅速提升。三是社会资助丰富美育实践。2023年4月,全国第一家“陈湘波美育空间”落地雨母山镇中心学校。同时,各学校积极对接蒸湘区奇石文化博物馆、艺术家部落、闰竹艺术院等三大特色艺术场馆,以及衡阳市彭婷珏美术名师工作室,开发生态·生命、农耕乡土及非遗文化等美育课程,聘请一批美术名师、非遗传承人等担任兼职教师,极大丰富了学生艺术实践活动。
五、坚持以劳砺人,劳动教育接地气。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蒸湘区积极探索“劳动+基地”“基地+学校”“学校+家庭”实施路径,以争创“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全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示范区”为目标,创建“以基地为依托、以课程为统领、以家校社为‘共同体’”等具有本土特色的“小农人田间课堂”户外劳动教育品牌,成功打造立足劳动教育的“五育融合”蒸湘新样态,营造蓬勃向上的劳动教育新气象。一是多措并举搭建劳动教育平台。在建成3处省级、1处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基础上,依托本地农耕、农旅、农产品加工等资源,对衡阳市惠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南亿湘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5处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智慧农业示范点及种养大户授牌,构建“基地+学校”户外劳动教育“大营地”“大学堂”。二是因地制宜开发劳动教育教材。各校结合自身特色和资源,突出科学性、实践性,对三大类劳动和十大任务群进行整合,形成“农学院、工学院、食学院、牧学院、林学院、渔学院、建筑学院”等七大本土劳动实践课程案例。各学校还根据需要,积极开展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省级资助课题研究,特聘农技专家、工艺大师、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担任学校兼职劳动课指导教师,充实劳动教育“师资力量”。三是亲子劳动实践实施协同育人。各学校积极开展“家校合育人、亲子共劳动”为主题的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以“学校田园劳动清单”为驱动,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走进田间地头、工厂社区,沉浸式、零距离地体验劳动实践,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2项生产生活技能。2023年春季,全区各中小学组织开展了校外劳动基地实践活动21次,参与学生人数达4796人,为常态化开展“小农人田间课堂”探索出有效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