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蒸湘动态 > 蒸湘动态

“把老百姓家门口的事做到‘家’”系列报道之三:赤脚医生好男儿

蒸湘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zhengxiang.gov.cn                    发布时间:2014-06-06                   

 

    他是一名赤脚医生,守护着16个村民小组662户1800多名村民的健康;  

 

    他是一名共产党员,甘愿倾尽自己所有,建立衡阳市数一数二的乡村卫生室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他也是很普通的一名医生,却用42年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书写了乡村医生勤勉务实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他叫刘维建,今年60岁,蒸湘区呆鹰岭镇新平村乡村医生,新平村村民交口称赞的健康守护神”,连续十年获评“区优秀乡村医生”,并获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  

 

    因为热爱,自筹自建乡村医疗卫生室  

 

    在新平村村道的右侧,一栋陈年民房上挂着“新平村卫生室”的蓝色招牌,与众不同。这是普通的民房,也是全村1800多人的“健康房”。  

 

    走进卫生室只见窗明几净,干净整洁,没有任何异味,桌椅板凳一尘不染。它的主人刘维建正坐在诊断室,为村民测量血压。这里,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事,帮村民测血压、打疫苗、治感冒等,因此,刘维建每天守在卫生室,方便村民随时问诊。作为卫生室唯一的“主治医生”,一年365天,他每天有15个多小时呆在卫生室,“早晨5点半左右到卫生室,打扫卫生,家里人送早午饭来,晚上9点左右回去,再吃晚饭”。某种程度上说,这座乡村卫生室,也是刘维建的另一个“家”,他就是这么一天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坚持了几十年。  

 

    其实,刘维健选择赤脚医生这个职业源于他对新平村民的一份感情、一份热爱。1972年初村里的赤脚医生入伍当兵去了部队。当时,摆在刘建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去当教师,另外是不辜负村民的一致推荐赤脚医生”。经过深思熟虑,为了村民的期望,刘维建毅然选择了后面一条路。经过半年的培训学习,刘维建走马上任。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虽是赤脚医生,却是村民的保护神。深谙此理的刘维建,加紧学习业务知识。为了学好针灸,准确掌握好穴位,他在自己身上扎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计划用药,为了节省医药,他到集兵滩、金溪、界牌等地挖草药。  

 

    1993年,为了改善村民看病就医的环境条件,刘维建打算自己筹建一所“专业”的卫生室。他在农村信用社贷款5万元,并做通妻子的思想工作,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筹集了资金8万元,建起了一套110平方米的卫生室,有候诊室、诊断室、注射室、观察室、药房等科室的独立村卫生室,添置了相应的医疗设备设施,并在当年一次通过甲级村卫生室的考核验收。  

 

    如今,刘维建的卫生室已经翻新四次,室内洁净如新,地面上一根烟头、一片纸屑都找不到,各种设施摆放得井然有序,软硬件称得上衡阳市名列前茅的乡村卫生室  

 

    仁心仁爱,除夕夜出夜诊进行“急救”治疗  

 

    也许走上从医之路只是偶然,但一路走来,刘维建却很坚定,很执着。乡亲们有个头痛脑热的,他都会有求必应,不管刮风下雨,不管路途险恶。因为他知道,乡亲们希望早一点看到他,他就是乡亲们的希望,他就是祛除乡亲们病痛折磨的守护神!  

 

    2009年的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守着电视看着春晚。大概过了12点钟,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刘维建一家守岁。决山坪小组的刘运文一手举伞、一手打着手电筒,显得很着急,一说话就有哽咽地哭腔:“刘医生,求求你,去看看我崽!”刘维建有些蹙眉,转念一想,没有大急事乡亲也不至于除夕夜来请出诊。询问得知,刘运文的儿子刘明手术后突发高烧,家里人急得团团转。  

 

    诊病要紧,刘维建二话没说,他问病人情况对应准备了一些药品,跨上药箱上路了。  

 

    屋外,大雨倾盆,北风呼啸伸手不见五指。两人相互搀扶着,借着微弱的手电光艰难前行。雨伞因为大风失去了挡雨的作用,他们干脆收起雨伞前行。  

 

    沿着泥泞的乡村小道,一路飞奔5公里路,刘维建的衣衫、裤腿都湿了大半身。顾不得那么多,救人要紧。经初步诊断刘明为术后感染致高烧40度,已经神志不清。他立即对症处理,一边输液,一边用白酒和湿毛巾为病人物理降温。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治疗,刘明的病情得到缓解,逐步稳定下来刘维健一颗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了下来。连夜,刘维建又打着手电筒赶回家,那时已经是凌晨五点。  

 

    或许是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救治病人方面,直到回家,刘维建感觉阵阵寒颤,才惊觉自己的衣服被雨淋湿了几个小时。雨停了,天也快亮了,刘维建守护新平村村民的健康又过了一年,而新的一年又来了。  

 

    在刘维建看来,村民发病具有随意性,特别是老幼病残生病根本没有预见性,半夜三更从被窝里爬起来出夜诊是常有的事。  

 

    有一次冬夜雨天,去栗山塘组刘先来家出夜诊,回来的时候,走在田间小道上,刘维建一不小心脚底打滑,跌倒在田里,浑身湿透了。  

 

    无私奉献,为“特殊人群”免费送医送药3万余元  

 

    新平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1834名村民,42年来,刘维建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时时处处为乡亲们着想,默默奉献者自己的光和热。  

 

    茶叶塘组的刘中幼老人是五保户,因患严重肝病出现肝腹水,卧床不起,痛苦难耐。刘维建不辞艰难辛苦,每天步行3公里上门为老人输液、抽腹水,并精心护理一个多月余。等到老人病情稳定了,刘维建又免去了老人的医药费3000多元。这令刘中幼感动不已,逢人就夸“刘医生真的是个好人呀,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  

 

    对特困户实行优惠,免收诊疗费、注射费,只收药品成本费;对五保户实行全免费治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据粗略统计,多年来刘维建共为困难村民免去医药费用3万余元。  

 

    刘维建的付出也得到了村民的交口称赞。80多岁的肖文艺老人一直很感激刘医生,“我有个头痛脑热,伤风感冒的,刘医生都治好了,我行动不方便,他每次出诊都不额外收费,真的是个好医生”;所以,老人家每次都会悄悄地把几个土鸡蛋塞到刘维建的药箱里,朴实的老人就用这种简单而又真挚的方式感激着刘维建的照顾。  

 

    坚守责任,甘愿成为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细枝末梢”     

 

    让人惊讶的是,虽然是自己筹建的房子,但他并没有住在卫生室。他认为,卫生室要保持独立性,如果医生住在卫生室,生活区难免会干扰医疗区,影响卫生;所以,他宁愿自己每天跑来跑去。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刘维建早出晚归,一心扑在工作上,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家人的照顾。孩子曾对他说:“你一心想着村民的健康,却对我们缺少照顾”。因此,刘维建认为自己可能是个好医生,却不是一个好父亲,好丈夫。  

 

    刘维建负责的全村公共卫生防疫有11个大项43个小项,他为全村每一个大人、小孩都建立了“个人健康信息档案”。此外,他还有几个特殊的病历本——全村的老年人和慢性病病人登记本,本子中按村民小组、按病种建立了档案,姓名、年龄、联系方式、血压、心跳的测量值等,分门别类登记起来。  

 

    “每隔两个月时间,就要通知村民来体检,按照这些记录信息,定期为他们体检,若是他们不记得来诊所检查,就按时登门为他们体检。”  

 

    守护新平村42年时间,刘维建几乎成了村里的“活地图”、“活账本”,要是问起新平村的某人某地,他都一清二楚;问起村里人的健康状况,他也都了如指掌。  

 

    “虽然我可能治不了大病,但能够让乡亲们小病不出村,尽可能减少村民看病的麻烦,为村民们随时测量血压、打疫苗等提供方便。”刘维建说,他愿意成为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细枝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