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美,是纯净的美;人文的美,是生活的美。在蒸湘大地农村建设的洪流中,正是这两种美的完美融合,造就了科技与生态结合的现代化新农村之美。
乘着全国上下新农村建设的东风,蒸湘区建设农村乐土,区农办创建“美丽乡村”的热浪吹袭蒸湘大地,农民身居农村,享受城里人般的生活,农产业蓬勃发展,一批龙头产业乘势壮大,农村已成为大家休闲度假的胜地。
农村变身富美乡村
堰头村地处杉旭河畔,是呆鹰岭镇最偏远的一个村。沿着村里的水泥马路,汽车一路奔驰,沿途满眼的绿色,绿色的水稻,绿色的树木,绿色的野草,一派生机勃勃。
在绿树环绕的农家小院下,几位村民正在聊天休息。“今年梨子长得好,密密麻麻挂满枝头,把树枝都压弯了腰,前段时间卖梨子可忙了。”说话的是60岁的肖启信老人,前段时间村民们赶早摘梨进城卖,来回一趟就是千把块钱的收入,村民们都乐开了花,别提有多高兴了。
肖启信老人告诉记者,五年前村民开始栽种翠冠梨,村民们少则种一两亩,多则种了四五十亩,这几年逐年增加,目前约有150亩。由于翠冠梨皮薄核小,肉质嫩滑,水分足,清甜可口,“很多人开小车来村里买梨子,根本不愁销路。”可惜记者来晚了,绝大部分梨子都卖完了。
在呆鹰岭镇堰头村,新农村建设不是文件,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变化。过去由于交通闭塞,经济发展极为缓慢,农产品运不出去,购买农资也困难,村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在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下,村里新修了通村公路,改建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纷纷办起养猪场、养鸡场、加工作坊、酿酒行……特别是小水果,翠冠梨、枇杷、桔子、枣子、柚子,每个季节都是丰收季。
在蒸湘区,像堰头村一样发生变化的还有很多村。近年来,该区积极服务群众,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村庄”示范点,带动“美丽乡村”家园建设。走进辖区内的乡村,你会发现公共绿地多达300平方米以上;农户院落的乔木,乡村的绿化景观,美丽怡人。而雨母山乡以东阳小镇改扩建为核心,打造了罗家大屋、杨家塘、谭家、候塘等12个宜居小区。同时,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调控下,农村环境更上一层楼。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蓝图构想,正在蒸湘大地上变成现实。
龙头产业引领农业发展
工业发展靠项目,农业发展靠产业。发展新产业、筑牢经济发展支撑,成为蒸湘区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的第一要务,在摸索农业发展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合作社+基地+农户”、“家庭农场示范”、“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道路。
坐落在雨母山乡东阳村的佳合食用菌生产基地是衡阳市佳合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投资兴建,主要从事鲜品食用菌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基地年产秀珍菇100万包左右,总产量210万公斤,总产值可达1500万元。产品主销外地市场,在北京、武汉、郑州、深圳、广州、长沙等地建立了多个销售网点。
基地建设有力地带动了农户和周边经济发展。一名正在进行包装的村妇告诉记者,她在基地打工一年多,主要做菌种接种、产品采收、分级、包装工作,“一年可以收入三四万,比起以前好多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也引领农业新发展。
湖南新发展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坐落于呆鹰岭镇工业园,公司拥有独立的科研团队,研发的“氨基酸平衡日粮”系列品种既环保又健康,具有广泛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年公司被评为“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目前公司产品销量占衡阳地区综合排名前三,带动养殖户1000余家,直接和间接提供就业岗位2500余个。为了更好地发挥省级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蒸湘区组织成立了“衡阳市新发展牲猪专业合作社”,积极推广绿色环保高效养殖技术;合作社现有成员150多户,涵盖七县五区的养猪户,生猪养殖规模达35万头。
同时,合作社开展科技讲座和养殖户科技培训,安排专家和技术人员下乡入户,为养殖户解决养殖实际问题,并搭建融资平台,扶持养殖户发展。
而围绕城镇农业市场的需求,蒸湘区先后建成蔬菜、葡萄、水产、生猪、花卉苗木等5大专业生产基地,为城区提供鲜菜、鲜果、鲜鱼、鲜肉、鲜花等“五鲜”农产品,其中灵山—竹雅蔬菜基地、松陂—土桥蔬菜基地还被纳入国家扶持“菜篮子”产品生产(蔬菜标准园)项目。利用雨母山的资源优势,发展起集休闲、旅游、观光、垂钓、采摘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基地。
据区农办透露,全区创中国名优产品2个,创省著名品牌3个,省著名商标4个,“消费者信得过产品”3个,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品牌3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雁米业进入湘米10强,“金雁”牌系列优洁米创我市第一块“国家免检产品”,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新农民促进乡村大发展
站在雨母山乡陈华家楼顶环顾四周,前后左右尽是葡萄树。眼下正是葡萄的上市旺季,也是陈华最忙的时节。
“最忙时一天请30多个人帮忙,要摘几千斤葡萄。”陈华今年48岁,家里栽种了五十来亩的葡萄。作为新农民,他早已跳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形象,成为新时代农村里发家致富的带头人——陈华保守估计,他的年收入有二三十万元。
“陈华葡萄”远近驰名,是全省唯一一个用人名命名的水果品种,已经连续两年被评为湖南省小水果金奖。他通过学习技术,引进新品种,首创了桂花葡萄、玫瑰葡萄等新品种,让葡萄带有桂花、玫瑰的清香。而陈华以葡萄种植、销售为依托,套种辣椒、黄瓜等蔬菜,种草养鱼养鸡鸭,打造了一家集采摘、种植、垂钓为一体的湖南省三星休闲农业庄园。最让人惊讶的是,陈华养殖的鱼还是“葡萄鱼”——除了吃草,还用葡萄喂养。
自己致富后,陈华还带领全村的人种植葡萄,因此陈华葡萄园连同村里各家各户的葡萄地,形成广袤的葡萄园;这也是蒸湘区二塘村、新中、湘桂、雨母、新桥村连片,面积达4000多亩的葡萄种植基地,成为全省最大的葡萄栽培和销售集散地之一。
新农村,新农业必定需要新农民。蒸湘区积极培养新型农民,组织被征地农民培训并安置就业,全区建立起3个农民素质培训基地,扎实推进“农村知识化工程”。
去年以来,区农办全体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乡农技人员,到乡镇举办各类理论技术培训班6期,发放多种科技资料8000余份。同时积极开设“田间课堂”实行免费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农业科技水平。年均培训农民1500人次,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00人以上。
而在精神文化上,蒸湘区所有乡镇均建成综合文化站,所有村均建有农家书屋,并建设5个农村文化广场,建成7个农民健身活动场所;引导和带动村民组建秧歌队、腰鼓队、龙狮队等乡村文化活动队伍,开展创建“文明乡村”、“星级文明户”、“清洁卫生户”等一系列评选活动。
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从文化生活上,农民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