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蒸湘”系列报道之三:奏响生态建设最强音
蒸湘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zhengxiang.gov.cn 发布时间:2016-03-09
近年来,蒸湘区奏响生态最强音,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8.6平方米,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66%,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成功创建我市唯一一个省市两级文明城区。辖区内先后有雨母山镇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立新二社区、大立社区、太平二社区、幸福路社区、联合新村社区荣获“全国文明社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省示范社区”等称号,灵山村、东阳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投入数千万
改善“水生态”
“十二五”期间,蒸湘区累计投资5000万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00多个,除险加固小Ⅱ型水库10座,完成杉旭河和柿江河综合治理工程,扩容改造排渍站2个,硬化渠道11公里,新开和扩容山平塘148口,新建集中供水工程2个,解决了农村1.5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区70%以上的群众喝上自来水。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搬迁蒸水河流域砂场51家、生猪养殖场10家。
城西污水处理厂二期已建成运行,污水处理的能力达到22.5万吨/日,服务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涵盖湘桂铁路以北、蒸水河以南、湘江以西区域内的污水处理,使城区的“水生态”明显改善。
绿化家门口
人在画中游
蒸湘区委副书记、区长林喜洋说:“加强园林绿化建设,改善蒸湘生态环境,是奏响生态蒸湘最强音的应有之义。”按照这一生态建设思想,蒸湘区近年来打造城市小花园和绿化亮点40余处,创建省、市级园林式单位20余个。201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由14.72%增长到17.9%;雨母山和呆鹰岭堰头合计近17公里的郊野型绿道已具雏形,吸引了许多郊游爱好者前来骑行、徒步。
对于造林,蒸湘区重点突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省道和铁路两侧第一层山脊或平地100米范围内的裸露山地,完成造林1600亩;在岳临高速蒸湘段道路两旁已完成了10.1公里的桉树、夹竹桃、柏树等生态景观树种植;在雨母山镇东梓路、竹灵路和呆鹰岭镇呆石路造林38公里,栽种樟树和杜英4500株。对全区现有的12089亩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细分到户,切实加强了公益林的管理力度。同时,采取人工造林、补植补造、封山护林、育林等绿化措施,确保了造一片、活一片、绿一片的造林效果。此外,还利用林地测土配方信息,在雨母镇黄花村和竹雅村分别创办了300亩科技造林示范基地,培育桂花、樱花、银杏、红叶碧桃、垂丝海棠等珍贵树种;借助植树节开展多种形式的植树活动,调动全区人民造林的积极性,每年义务植树近7万株,全区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0%。
全域公园化
书写宜居梦
蒸湘区采取主要领导驻点示范带动的方式,分4个片区致力打造“一村一品”的美丽乡村示范片。灵山、黄花、堰头、东阳、竹雅等一批省、市级美丽乡村脱颖而出,基本形成“一村一亮点”的特色景观。2015年5月29日,衡阳市乡风文明暨文明村镇建设现场推进会在该区召开,与会领导和代表高度赞扬了蒸湘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成就。
2015年11月24日,湖南省新农村建设考核验收组,在考核蒸湘区雨母山镇东阳村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成效时,一致认为东阳村“自然生态美、生活幸福美、创新理念美、文化和谐美”,东阳村顺利通过考核验收。
以新农村示范片为引领,蒸湘区全面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对宅旁、路旁、水旁的空地“见缝插绿”,种植树木35万株,村庄空地绿化率达80%以上,建成43公里绿化通道,全区初步实现“全域公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