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水平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综合实力、整体品位的重要标志和直接体现。近年来,蒸湘区努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品位,把城市建设成幸福载体。该区的网格化管理社会服务与创新经验在全省推广,信访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全市居首位,城市建设管理、综治维稳等工作均被评为全市先进单位。
持续完善市政基础 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2015年,蒸湘区通过“大修补、大清淤”等行动,累计投入维护资金450万元,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硬化道路2.5万平方米,新铺设下水管道2240米,安装路灯32盏,进一步夯实群众“家门口”系列工程。
创建了太平一社区、幸福路社区等精品示范区,铺设沥青6325平方米、透水砖人行道1860平方米,疏通下水道1869米,清理化粪池85座;将中心城区29个社区的环卫清扫、保洁服务全面实行环卫作业市场化,有效提升社区环卫水平。环卫部门还实行路段责任制,坚持“人工与机械”“晚班与白班”两结合,将解放西路、船山西路、衡州大道、蒸湘路、蔡伦大道、红湘路等6条道路打造为市容环境“样板路”。
针对全区原有29座简易地埋式垃圾收集站、8个露天垃圾斗等设施老化严重的情况,在2015年6月底拆并了西湖停车场、宏达广场、红湘北路、廖家湾等4座简易地埋式垃圾收集站,其余的全部改为美观环保型压缩式垃圾收集站。通过设备升级改造和资源整合,不仅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而且大幅提升环境卫生水平,改善了人居环境。
推进城市标准化管理 织密覆盖全区的网格
“一座城市有没有品位,城市管理效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区委书记周玉梅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区一方面选派百余名党政干部赴湖南大学专题研修城市工作,另一方面建立规范精细的网格化管理模式,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效能,突出幸福载体建设。
2014年7月,蒸湘区在全市率先上线运行网格化管理与指挥中心,将全区划分为265个基础网格,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多方联动的网格管理模式,并搭建融“平安城市”、“智能交通”、“数字城管”、“应急指挥”、党建民生、防汛抢险、综合治理等于一体的集群式应用平台;还开发出“社管通”APP,让全区在一张“网”下定员、定岗、定责,乡镇(街道)、村组(社区)、计生、综治、城管等部门都纳入网格中来,让职能部门的服务窗口由小变大,党政干部和群众的距离由远变近,实现了“人在网中走,事在网中办”。
“红湘街道冶金学校低年级教学楼前有棵树长了白蚁;立新二社区48栋、50栋巷内堆放的垃圾,由于天气炎热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异味;悦华小区护坡处有一棵大树根基松动,给小区居民带来安全隐患。”在蒸湘区网格化社会服务平台上,接连出现了网格员上传的三条信息。网格化管理与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对问题进行登记,然后分别下达到责任单位。十几分钟后,服务平台上显示上述几个问题已妥善处理。
推进城市标准化管理的蒸湘区,被评为了全省十大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实现了群众进京集体上访、非正常上访、重复非正常上访零登记,连续10年获评为省、市群众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特别是城市管理“电视问政”整改成效被中央电视台作为典型成功经验予以报道。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 保障城市平稳运行
“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2015年,蒸湘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全区行政村(社区)100%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实现了全区工矿商贸安全生产事故零死亡,无较大以上事故发生。继雨母山镇、呆鹰岭镇之后,又有蒸湘街道成功创建为省级安全生产示范乡镇街道。
每逢重大节假日,蒸湘区主要负责人多次带队深入烟花爆竹销售店、学校、车站、大型超市、建筑工地、公共聚集场所等重点领域开展安全检查和督查,有力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部门、村(社区)、企业、个人,不留死角。同时,举办了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咨询日等活动,发放安全生产宣传资料近2万份,展出板报107块,悬挂宣传横幅100多条,观看警示片10余场次,组织应急演练2场,还利用社会公共平台发送安全生产温馨提示5000多条,制作安全生产信息70余条,通过微信等网络媒体向企业和生产一线工人推介。
2015年,蒸湘区城市管理工作不断推进,各级各部门凝心聚力,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城管等职能部门通力协作,营造了“平安蒸湘”和谐环境,着力把城市建成幸福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