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医养结合走在全市前列,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市军转安置工作先进单位……近年来,蒸湘区民政局落实各项民政政策、创新各项惠民机制,在“幸福蒸湘”的建设中传递着正能量,让一件件民生实事温暖着百姓的心。
把“救命钱”给最需要的人
残缺的墙面,凌乱的卧室,房间内摆着几件废旧电器……近日,蒸湘区民政局局长谢先铸带队来到呆鹰岭镇松陂村开展低保清查工作。今年5月,该区派出5个清查组,下到有农村低保的镇、街道,对全区42个村、1713户、2573人进行全面排查,为精准扶贫打好基础。
“我们现在是保证100%入户调查,保证100%两级核查,层层把关,不留死角。”谢先铸告诉记者,近两年来,蒸湘区对搭建完善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进行了探索和专项治理,大批不符合条件的受助对象被清退。伴随着社会救助程序的逐渐规范和社会救助标准的不断提升,该区很多困难群众生活状况得到了改善,但“错保”、“漏保”、“人情保”等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如何把“救命钱”给最需要的人?今年以来,蒸湘区民政部门创新工作方法,跨部门、跨行业对城乡低保人员收入及财产信息进行比对核查,先后比对社保、财政、工商登记等等信息上万条,确保了低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下一步,该局还将陆续对车辆登记、银行存款、证券记录、房产登记等信息进行比对,进一步提升保障准确率。
既要把“救命钱”给最需要的人,还不能让救助款躺着“睡大觉”。谢先铸表示,根据全市统一标准,从今年7月起,蒸湘区社保兜底扶贫对象全额享受农村低保标准并上浮10%,其他低保家庭仍按月实行补差救助。
让“夕阳红”照亮美丽城乡
5月28日上午,记者走进雨母山镇竹雅村农村幸福院,一群老人正在幸福院的休息室里看电视、聊天,隔壁的乒乓球室和棋牌室也热闹得很。
“在这里很快乐,中午不用做饭,省心很多,关键是大家伙凑在一起聊天,就不寂寞了。”今年73岁的老罗搭话道,以前一个人在家里,时间格外难熬,而在幸福院里,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去年以来,农村幸福院被视为创新农村养老模式的一种形式开始在蒸湘区推行。如今,该区已建成2家农村幸福院、4家城乡养老示范点并投入使用。今年,该区还将新建3家城乡养老示范点,并在每一个街道建设1—2个日间照料中心,实现“养老不离家”。
近日,我市第一家医养结合的民营医院——世和医院在蒸湘区呆鹰岭镇试营业,标志着该区养老服务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据悉,该院不仅学科设置齐全,还单独设立了专业的老年护理床位30张,并搭建了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同时,总投资约1亿元的世和老年服务中心也即将开工。该项目建设完成后,将达到400-500张床位,绿化率40.5%,将极大程度改善目前养老业只养不医的现状,不仅结束了蒸湘区没有中型养老服务机构的历史,也为该区探索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双带双促”形成浓厚氛围
“退役不退志,退队不褪色。我们虽已退役,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服输的精神不能丢。”这是雨母山镇东阳村的退役军人阳福业常说的一句话。如今,已是该村支书的他在村里带头兴办了种养专业合作社,不仅养殖土鸡5000多羽,还种植林木500多亩。
近年来,东阳村坚持用党建总揽退役军人工作,深入开展“双带双促(引导退役军人带头建设家乡、促进经济发展,带头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活动,不仅加强退伍军人之家建设,还把落实退役军人政策待遇当作工作的重头戏,竭尽全力为他们排忧解难。三年来先后组织30人次参加了由区民政局组织的汽车驾驶、家电维修、厨师等培训。每年投入资金2万多元对贫困退役军人实行临时救助和解困工作。如今,全村退役军人共兴办各类产业10余个,有农家乐8个,参加合作社的养殖户有100余户,蘑菇种植基地1个,解决了附近100余人的就业问题。
近年来,该区鼓励引导广大退役军人立志创业,推动优抚政策由过去单纯“输血”,向“既输血又造血”功能转变,开启了退役军人信访工作由“治标”向“标本兼治”迈进。退役军人不仅在全区经济建设、维护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带头作用,还促进了涉军矛盾的有效化解。近两年来,蒸湘区涉军对象进京赴省上访人数为零,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市军转安置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