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随蒸湘区残联回访该区各乡镇、街道的残疾人。
从雨母山乡到呆鹰岭镇,从残疾人家里到残疾人托养中心,从帮贫就业到无障碍改造,从人工耳蜗植入到脑瘫儿童康复……每一位残疾人的情况,每一项助残项目的进展,区残联工作人员心中都有一本“帐”。
近年来,蒸湘区坚持“与群众多接触,以己之心度人,以己之心帮人”,以“改善残疾人民生,保障残疾人权益”为宗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在残疾人康复、就业、培训、帮扶、救助、维权等工作中细致践行群众路线,打造助残圆梦的“好平台”。
帮扶就业创业,让他们有了一技之长
回访的第一站来到雨母山乡群益村。村民陆魁志一家人没有被上天眷顾,全家五口都是残疾人,生活举步维艰。
走近陆魁志家,“陆魁志养鸡场”格外醒目。自从蒸湘区残联了解到陆家的情况后,不仅帮助他家新建了鸡舍,在其房屋附近山地用网格围了一个5亩大小的家禽活动场所,还购买种鸡、雏鸡、饲料等,安排乡农技站指导养殖技术,每到鸡禽养殖、上市的重要时期,区残联主动询问、回访陆魁志养鸡场情况,“有什么困难能解决的都尽力解决了”。同时,关心、帮助陆家儿子女儿女婿的就业,积极培训技术,推介就业。
“很多残疾人都有发家致富的愿望,但苦于缺技术、缺资金,生活艰难。因此,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区残联想残疾人之所想、急残疾人之所急,结合区情,在全区开展残疾人 ‘三免’(免学费、免生活费、免培训费)培训,每年分期培训,为残疾人寻求一技之长,让他们在社会上能够自力更生。”区残联工作人员介绍。
通过创业培训走上致富路的,有呆鹰岭镇的肖文华,刘战魁等人。肖文华是一名肢残人士,通过刻苦钻研牛蛙养殖技术,摸索了一套独特的养殖模式,创办了面积达10余亩的“文华牛蛙养殖基地”,每年获利在15万元以上。刘战魁的蘑菇养殖场已经打开市场,纯收益超过10万元。
无障碍设施改造,让他们生活更多便利
第三站来到呆鹰岭镇曾桂兰家。老人今年79岁,儿媳也有残疾,生活很不方便。
去年以来,蒸湘区残联为老人一家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新粉刷了后院的房子,改造洗漱间、卧室、门道等,并平整、硬化地面,修建不锈钢扶手,方便两人前院后院行走;还为老人家房屋屋顶设置隔热层,打水井,安装水桶。
曾桂兰老人高兴地说:“以前总靠家里人照顾我们,现在有了政府的关怀,帮我们改善了生活条件,我们生活基本能自理了,还能干些家务,方便多了,也开心多了。”
蒸湘区在全市率先开展为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据统计,近年来,每年帮助20-30户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便利。改造项目涉及地面平整及坡化、厨房浴室及厕所等低位生活设施改造、房门改造、安全扶手或抓杆、配置肢残人坐便器具及改善残疾人家居卫生条件的其它设施等。
不仅如此,区残联还根据残疾人实际需求以及房屋结构,实行“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着眼于选择残疾人最基本、最迫切、最可行的改造内容,一对一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服务,切实消除残疾人日常生活环境中存在的障碍。
呆鹰岭镇同康村的刘丰靠拄拐行走,目前家里正在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厨房、卫生间改造正处于关键时期。刘丰说,“厨房、卫生间等刚好设计到我伸手可及的位置,拿东西放东西都非常顺手,因为双腿无力,提不动一桶水,改造后的卫生间方便多了。”
借助托养中心,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第五站来到位于呆鹰岭镇的“蒸湘区安康残疾人托养中心”。一进门就听到“这里挺好的,我不回去了”的声音。
说话的是呆鹰岭镇鸡市村的肖建柱,今年59岁,五保户,因为一场疾病导致双腿残疾,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区残联工作人员介绍,他以前不肯来托养中心,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才勉强来适应一段时间,在托养中心体会到甜头后,现在就不肯走了,有时候大家就借此打趣他。
肖建柱很坦然地向记者介绍他的生活,“以前一个人住,生活范围就是一张床,牵了电线在床头来做饭菜,平常就靠路过的村民帮忙搭把手做点事,有时候没人过路连一口水都难到嘴边。自从来了托养中心,生活有专人护理,有人聊天,有人打牌娱乐,生病也少了,气色也好了,我实在不想回去了。”
与肖建柱一起来到托养中心生活的,还有李丽华、张平建、戴梅香等人。由区政府购买服务,将他们送到托养中心予以全权照顾,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
记者了解到,为了解决五保户等残疾人生活自理问题,蒸湘区残联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支持、吸收民间力量等方式,新建残疾人托养机构,如岳屏残疾人日间照料站、慧家残疾人居家托养中心、蒸湘区安康残疾人托养中心。
在岳屏残疾人日间照料站,有残疾人30余人,通过日间照料,残疾人开心,家庭放心,解决了残疾人家庭后顾之忧,深得残疾人家庭的好评。
据悉,区残联每年通过购买服务实施残疾人居家托养救助120—180人,上门为残疾人修理电器、电脑、健康常规检测、运动陪护、心理疏导沟通等居家托养救助服务,帮助残疾人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目前,坐落于蒸湘区呆鹰岭原169医院内的衡阳市创智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主体工程已完成,预计下半年开业。该中心拟投资800万元,占地面积3100㎡、康复托养床位150张;并将开展剪纸、手工编制、组装节能电灯泡等工疗项目,结合娱疗、药疗,为衡阳市的精神、智力残疾人开展康复、托养服务。
无偿康复救助,让他们走向灿烂未来
人工耳蜗手术、聋儿助听器康复、脑瘫儿童康复治疗……区残联通过实施“贫困残疾人康复救助工程”项目,帮助许多小孩走向康复,重新拥有了一个灿烂的未来。
小杰因为早产3个月,确诊为痉挛性脑瘫。父亲在广东打工、母亲无工作,家庭年纯收入不过5000元,几乎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更谈不上花钱为孩子治疗。就在一家人陷入困苦之际,区残联主动上门走访,将小杰纳入康复救助工程,免费为小杰治疗。目前,小杰恢复良好,已经能够开口说话。
呆鹰岭镇中平村村民肖文军的儿子肖百魏由于患有先天性耳聋,一家人四处求医问药,导致家庭贫困。在蒸湘区残联帮助下,肖百魏成功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恢复了听力,还了孩子一个健康灿烂的未来。
对贫困残疾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是区残联每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加上关爱低视力康复中心、纯清自闭症康复中心的康复治疗,每年都有近200名儿童得到救助。据了解,“康复救助工程”项目也是区残联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都保质保量甚至超额完成任务,去年,该区在“贫困残疾人救助工程”工作中名列全市城区第一。
呆鹰岭镇一位残联工作者告诉记者一个小故事,她说她只是尽本职工作责任帮助了一位残疾老人,但那位老人每次见到她,都会紧握她的双手,用最真挚的眼睛看着她。这种无声的表达让她倍加感动,更深深地记住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和重担——那就是,切切实实为残疾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