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蒸湘区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今年以来,全区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各项经济工作,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充分体现了"稳"的持续与"进"的坚定。
一、主要情况
(一)地区生产总值稳增。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2.24亿元,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1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3.66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7.06亿元,增长6.7%。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0.9:33.1:66.0。一、二、三产业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高2.4、0.1、2.1个百分点。
(二)工业保持高位运行。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8.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3%。重点行业拉动作用强势,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4%,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0个百分点。
(三)项目投资增长较快。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87亿元,增长6.0%。500万元以上非房地产投资项目45个,完成投资32.24亿元,增长15.6%,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9.6个百分点,其中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0个,完成投资26.72亿元,增长22.3%,拉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1个百分点。
(四)消费持续回暖提升。上半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10亿元,增长7.1%。基本生活类消费增长加快,限额以上法人单位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额累计增长35.8%,比1-5月快了6.5个百分点。国补红利持续释放,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3.28亿元,增长51.9%,新能源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9.60亿元,增长37.2%。
(五)服务业态繁荣向好。1-5月,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9.58亿元,增长10.6%,其中重点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5.46亿元,增长16.3%。从行业来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业增速较快,营业收入分别增长53.7%、37.1%、33.0%,拉动重点服务业增长8.8个百分点。
(六)"四上"企业培育有力。上半年,全区"四上"企业新增13家,净增11家。分专业来看,规模以上工业净增1家、规模以上服务业净增3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净增5家、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净增1家、房地产开发经营业1家。
(七)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上半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15元,增长4.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07元,增长4.6%,比去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
二、存在困难
(一)工业发展韧性不强。一是多数企业产值下降。全区3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中27家企业总产值下降,占比近七成。降幅超过30%的企业11家,拉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0.77个百分点。二是部分行业质效较低。金属废料和碎屑加工处理业增加值率低、价格指数高,导致该行业增加值增速比总产值低5.4个百分点。三是部分产品产量减少。除无缝钢管、金属压力容器、包装饮用水、混合饲料外,其他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下降。一些小微企业订单和业务量减少,持续生产经营困难,面临注销和退规风险。
(二)投资增长动能疲弱。一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紧缩。房地产开发投资10.62亿元,下降15.3%,降幅较去年同期收窄33.3个百分点,但仍拉低固定资产投资4.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15个比去年同期多4个,但其中8个项目已经完成计划总投资额,剩余未完成工程量同比减少22.3%。二是工业投资表现下滑。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7.99亿元,下降11.6%,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8.6%,比重较去年同期下降3.8个百分点。
(三)消费市场面临挑战。一是进出口贸易下行。1-4月,进出口总额9.36亿元,下降9.9%。出口额7.41亿元,进口额1.95亿元,分别下降0.9%、33.1%。二是居民支出增速放缓。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923元,增长3.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647元,增长3.9%,增速均低于去年同期0.3个百分点。
三、工作建议
一是聚焦工业提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抓好特色产业园规划建设,推动钢管深加工园区企业"原地倍增",全力打造全国首套最大口径先进连轧管生产线。加速呆鹰岭工业园区"腾笼换鸟",清理低效用地,引入金属制品、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等配套产业。雨母山镇220千伏变电站项目落地后可直接为规划的2000亩工业用地提供稳定电力支撑,围绕新兴产业精准对接优质项目,定向承接长三角、珠三角部分产业转移。
二是挖掘深层消费,释放经济内在活力。推动蒸湘万达、金钟大雁城、弘阳广场商圈品质再升级,引入区域首店打造潮流专区,丰富亲子消费场景,整合游乐、教育、餐饮资源。在南华里建设文创主题街区,引入手作工坊、特色书店,形成购物文化体验区,提升商圈辐射力,提升消费供给效能。
三是狠抓项目建设,强化经济增长动力。聚焦产业升级、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常态化开展项目谋划储备。对重点项目,实行一抓到底,针对项目建设中涉及的土地、规划、审批等问题,简化审批流程,提高项目落地效率,确保项目按时间节点推进推动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聚焦制造业、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开展精准招商,吸引优质项目落地。鼓励现有企业扩大投资、增资扩产,挖掘本土投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