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6月经济形势分析
今年以来,全区坚持"制造立市、文旅兴城"发展战略,聚活力、强保障、优服务,巩固一季度的良好开局,推动经济向上向好运行,持续释放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上半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4.52亿元、增长5.2%,增速居五城区第1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4亿元、增长0.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9.05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3.92亿元、增长4.6%。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1.0:31.7:67.3。
生产经营稳步增长
一是农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6亿元、下降1.6%;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1亿元、增长0.6%。春夏收粮食总面积309亩、总产量67.8吨。肉猪出栏头数和生猪存栏头数分别为0.78万、1.13万头。家禽存栏52万羽,禽肉产量287吨,禽蛋产量850吨。
二是工业总体增势向好。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7.04亿元、增长6.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0%,增速排名五城区第1位。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完成增加值0.08亿元、25.60亿元、11.35亿元,分别增长1.0%、6.8%、3.8%,结构占比0.2%、69.1%、30.7%。
三是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全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03.92亿元、增长4.6%。分行业看,其中批发业和零售业实现32.63亿元、增长5.2%;住宿业和餐饮业实现4.08亿元、增长10.6%;营利性服务业中除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3.4%以外,其他增速均超过10%。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8.55亿元,增长7.9%。
经济活动蓬勃开展
一是项目投资向上运行。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0.44亿元、增长10.0%,增速排名五城区第2位,较一季度上升6个百分点。按产业类型,第二产业实现9.04亿元、增长385.1%,分别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高485.1个、397.6个百分点。施工项目个数(不含房地产)42个、增长320%。
二是消费回升态势高走。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9.70亿元、增长7.0%,增速同比提升8.1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镇完成87.76亿元、增长7.2%,同比提升6.9个百分点;乡村完成21.94亿元、增长5.9%,同比提升12.1个百分点。限额以上社零完成61.05亿元、增长11.9%,延续了一季度的高走态势。
三是市场主体保持活跃。"四上"企业新增10家、净增10家,排名五城区第1位。其中,批发零售业净增5家、服务业净增4家、建筑业净增1家。累计净增各类市场主体2385户,净增企业949户。
民生福祉不断增强
一是居民收入持续稳增。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062元、增长4.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959元、增长4.4%。从消费支出来看,全体居民及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20137元、19872元,增速均为4.2%,分别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80.3%、79.6%。
二是财政支出突出保障。全区全口径财政总收入为10.61亿元,税收收入9.95亿元,占比93.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19亿元、下降15.1%,降幅较一季度收窄8.9个百分点。其中,用于公共安全的支出增长33.7%,增速较一季度扩大13.2个百分点;教育、社会保障就业的降幅较一季度分别收窄24个、17.5个百分点。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工业下降企业偏多。全区规模工业继续保持领先,这主要得益于产值占比86.2%的衡钢稳定增长,总产值当月和累计分别增长了5.2%、2.1%。但抛开衡钢来看,全区1-6月规模工业总产值下降0.6%(不含电网),企业断层明显。其次,减停产企业居高不下,全区42家规上企业累计产值较去年同期下降的有18家,占比42.9%;其中下降幅度达到20%以上的有8家,占比19%。
二是消费快增合力偏弱。1-6月,全区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1.05亿元,其中零售业完成58.96亿元,占比 96.6%,是批发业、住宿业、餐饮业3个行业之和的28倍有余,热点和风险同时高度集中于零售行业。数量上,虽然全区目前有142家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但大部分企业规模仍普遍偏小,小微型企业在数量上占了主体,批发业、住宿业、餐饮业缺乏具有规模效应、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
三是投资向好动力偏软。今年1-6月全区结转项目38个,较上年减少1个,下降2.6%,未完工程量下降15.2%;新增入库项目15个,其中亿元以上大项目5个,仅占比33.3%;投资的在库存量和增量均显不足。其次,房地产市场的下行态势仍未改变。1-6月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为下降48.6%,下拉全部投资增速32.2个百分点,已经连续6个月为负增长。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下降35.1%、38.3%。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是着力推动工业经济稳定上升。当前全省各地区的经济增长重心都在工业,从我区看,制造业占比达16.6%以上,是经济增长主要动力。要全力快速推动工业企业满负荷开工生产,扭转制造业的下行态势。要持续推进经济发展利好的政策落实,努力帮助企业降成本、稳订单、扩销量,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和盈利空间。要切实打牢统计基础,督促指导企业做好发票开票留存,强化产值凭证支撑,不断提升统计数据质量。
二是大力推进市场活力全面释放。坚持消费政策靠前发力,
加大对商贸企业在夜市经济、促销活动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和服务指导,积极为企业营造优质营商环境。坚持培育消费新场景,在继续发挥汽车、石油等大宗消费支撑作用的同时,围绕体育、文化、旅游、康养、教育等重点领域,多渠道、多方式发展扩大消费领域。坚持提高居民收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鼓励创业,稳定居民收入预期,从根本上提振居民消费信心。
三是积极抓实项目投资发挥效益。加快筹备一批能上快上的产业、民生投资项目,完善项目建设的用工、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尽快前推建设进度,增加实物工作量。加快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预防和及时化解运营风险,避免市场剧烈波动对市场预期产生较大影响。加快厘清投资缺口形成汇总清单,积极协调资金充沛、施工条件优越的项目打好"提前量",确保投资总量保持在合理区间内。
四是全力新增"四上"企业增强动能。强化目标任务,认真落实"四上"企业入库相关部门、街道责任,对即将达标的企业明确要求做好跟踪监测。强化信息共享,商务、住建、科工信、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及时畅通企业信息、奖补政策,提高企业入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纳规入库的良好环境。强化业务指导,各专业一对一指导,精简申报材料和工作流程,层层把关、审核,提高"四上"企业申报通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