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区在省委、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全面小康办的精心指导下,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上下加压奋进,全力赶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快速提升,22大项指标中16项实现程度100%,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20个“湖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标县市区”之一。
一、蒸湘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特点和成效
2015年,我区总实现程度92.0%,较上年提升了10.7个百分点,提升幅度位列全省一类地区第四,提升6个名次,在衡阳市十二个县市区中唯一被认定为“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标县市区”。
(一)从五大板块看,实现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民主法治、生态文明五大板块实现程度分别为89.8%、83.6%、99.6%、100%、97.7%,较2014年分别提高了17.1、4.8、3.1、7.5、7.7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板块提升速度最快。
(二)从32个分项指标看,变量个数均向利好方面发展。32项指标中有23项指标实现程度达到了100%,13项指标较2014年末有提升。同时有3项指标较2014年末有回落,6项指标实现程度低于全区总实现程度。
1、实现程度达到100%的指标。
共计23项,分别为:人均财政总收入、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化率、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人均储蓄存款、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农村居民安全饮水比率、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千人拥有床位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城镇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社会安全指数、单位GDP能耗、城镇污水处理率、森林资源蓄积量增长率、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2、实现程度较2014年末有提升的指标。
共计13项,分别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2010年不变价)、人均财政总收入、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农村居民安全饮水比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社会安全指数、单位GDP能耗。
3、实现程度较2014年末回落的指标。
共计3项,分别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空气质量达标率、地表水质达标率,分别回落4.1个百分点、4.5个百分点、4.6个百分点。
4、实现程度未达到全区总实现程度的指标。
实现程度未达到全区总实现程度92%的指标共计6项,其实现程度分别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2010年不变价)5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8.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86.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长率8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4.2%。
二、蒸湘区推进全面小康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五大版块发展不平衡。从上半年初步测算的情况看,五大板块中实现程度达到了90%以上的,有社会发展99.6%、民主法治100%、生态文明97.7%,仅占权重的36%。在32个细项指标中实现程度低于90%的有6项,占权重23%,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版块。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2010年不变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三项指标上,实现程度分别为53.5%、68.8%、86.8%,占经济发展权重中的24.4%。人民生活板块主要表现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项指标上,其实现程度均低于65%,占人民生活权重中的36.8%。
(二)短板指标快速提升有难度。2015年我区虽然被认定为“湖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标县市区”,总体实现程度提升了10.7个百分点,但短板指标想在短期内快速提升,难度非常大。我区现有5项指标提速困难很大,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板块。分别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2010年不变价)5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8.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8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4.2%。
三、蒸湘区推进基本现代化的措施和建议
虽然我区2015年全面小康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与省、市要求相比,与群众的期盼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下阶段,我们将主动适应新常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总引领,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认真研究想办法,精准发力补短板,乘建成全面小康之东风阔步迈向基本现代化。
(一)突破经济短板,跑出发展加速度。建成基本现代化,关键在全面提升经济实力。我区将以“四个领先”为战略目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积极转变过去单一依靠钢管产业和房地产经济的局面。重点抓高新技术企业和文化企业进笼子,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占比率。一是以产业转型促结构优化。我们要把全方位开放合作作为培育产业增长点的最直接抓手,认真分析区域基础和发展趋势,找准本地产业优势和特点进行优质项目对接,以引进战略性项目带动创新、推动转型、促进发展。二是以创新创业促产业升级。要以互联网新技术和智慧发展新理念,培育创新创业主体,拓宽创新创业领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掀起“精英创业、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浪潮,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是以“农业+”模式促城乡统筹。把民俗文化、休闲旅游、绿色有机等要素与现代农业结合,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农业+旅游模式,把农业发展成为复合型的高附加值产业,使乡村成为城市功能的延展和补充。
(二)提升民生福祉,增强发展获得感。坚持以增加财政收入作为改善民生的主导向,使民生保障兜底有力。一是靠保障凝聚人。不断加强民生保障,启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积极推进就业服务和引导,提升城乡居民收入。二是靠服务打动人。持续加大改革力度,让“最后一公里”缩短为“零距离”。三是靠和谐吸引人。构建“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深入推进社区“两化两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