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湘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方案

蒸湘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zhengxi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03-31                   

为确保我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三普)工作有序开展,圆满完成普查任务,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国发20224号)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的通知》(湘政发20228号)等文件要求,对照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程及专项规范和《湖南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实施方案》(湘三普办发20224号),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普查思路与工作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指示批示精神,遵循全面性、科学性、专业性原则,衔接已有成果,借鉴以往经验做法,强化统一工作平台、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工作底图、统一规划布设采样点位、统一筛选测试分析专业机构、统一过程质控的六统一技术路线,坚持摸清土壤质量与完善土壤类型、土壤性状普查与土壤利用调查、外业调查观测与内业测试化验、土壤表层样与剖面样采集、摸清土壤障碍因素与提出改良培肥措施、政府保障与专业支撑等六个结合工作方法,按照统一领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各方参与组织实施,实现对蒸湘区区域内耕地、园地、林地、草地与部分未利用地土壤的全面体检。为土壤的科学分类、规划利用、改良培肥、保护管理等提供科学支撑,同时为蒸湘区的经济社会生态建设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二、普查对象与内容

(一)普查对象

普查对象为全区内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地类,范围根据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数据确定。林地、草地重点调查与食物生产相关的土地,未利用地重点调查与可开垦耕地资源相关的土地,包括耕地后备资源和标注恢复属性地类。

(二)普查内容

普查内容包括土壤性状普查、土壤类型普查、土壤立地条件普查、土壤利用情况普查、土壤数据库和土壤样品库构建、土壤质量状况分析、普查成果汇交汇总等。以完善土壤分类系统与校核补充土壤类型为基础,以土壤理化性状普查为重点,更新和完善全区土壤基础数据,构建土壤数据库和样品库,开展数据整理审核、分析和成果汇总。查清不同生态条件、不同利用类型土壤质量及其退化与障碍状况,摸清特色农产品产地土壤特征、耕地后备资源土壤质量、典型区域土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全面查清农用地土壤质量家底。

1.土壤性状普查

        通过土壤样品采集和测试,普查土壤颜色、质地、有机质、酸碱度、养分情况、容重、孔隙度、重金属等土壤物理、化学指标,以及满足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微量元素材在典型区域普查植物根系、动物活动、微生物数量、类型、分布等土壤生物学指标。

2.土壤类型普查

以土壤二普形成的分类成果为基础,通过实地踏勘、剖面观察等方式核实与补充完善土壤类型。同时,通过土壤剖面挖掘,重点普查1米土壤剖面的障碍类型、分布层次等。

3.土壤立地条件普查

重点普查土壤野外调查采样点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植被类型、气候、水文地质等情况。

4.土壤利用情况普查

结合样点采样,重点普查基础设施条件、种植制度、耕作方式、灌排设施情况、植物生长及作物产量水平等基础信息,肥料、农药、农膜等投入品使用情况,农业经营者开展土壤培肥改良、农作物秸秆还田等做法和经验。

5.土壤数据库构建

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包括土壤类型图、土壤质量图、土壤利用适宜性评价图、地形地貌图、道路和水系图的空间数据库;包括土壤性状、土壤障碍及退化、土壤利用等指标的属性数据库。

6.土壤样品库构建

        依托科研教育单位,构建区级土壤剖面标本、土壤样品储存展示库,保存主要土壤类型样品和主要土属的土壤剖面标本和样品。

7.土壤质量状况分析

利用普查取得的土壤理化和生物性状、剖面性状和利用情况等基础数据,分析土壤质量,评价土壤利用适宜性。

8.普查成果汇交汇总

组织开展区级土壤普查成果汇总,包括图件成果、数据成果、文字成果和数据库成果等。开展土壤质量状况、土壤改良与利用、农林牧业生产布局优化等数据成果汇总分析。结合我区实际,开展全区耕地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农用地土壤酸化趋势、分布规律与防治对策,中低产田类型、分布、成因及改良利用关键技术,粮油生产现状与发展潜力,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与政策保障,农用地土壤(生物)肥力现状、演变规律与对策,林草地食物生产相关土地、未利用地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与技术政策保障等专题研究。

三、技术路线与方法

(一)点位外业复核

落实本地区点位复核任务,采取专业技术人员、基层干部和经营主体代表相结合的方式,在省级技术指导专家全程指导下,根据统一规划布设样点的目标导航,到达预布设目标样点区域后,在电子围栏范围内,以地块利用代表性、距离村庄道路等远近、交通通达情况、遥感影像等进行点位复核,确定样点点位(中心点),填报确认样点的经纬度。如果预布设样点的土地已非农化、土壤受到重大破坏等原因,失去了代表性,应根据周边土地利用类型等,重新布设有代表性的样点,并按《外业调查采样技术规范》的要求,完成样点的变更工作。预布设样点进行合理调整,原则上只增不减(建筑等占用除外),并及时反馈点位复核结果,由省土壤三普办汇总后统一将调整方案报国务院土壤三普办审批。

(二)外业调查与采样

1.筛选外业调查与采样单位。根据国务院土壤三普办关于土壤普查人员需持证上岗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将获得国家级或省级外业调查采样技术培训结业证书情况作为评价外业调查采样专业机构实操能力的重要依据,依法依规选择外业调查与采样单位,并向省土壤三普办报备,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外业调查与采样任务。

2.工作保障。区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外业调查采样工作,每个外业调查采样队至少配备1名土壤三普专班人员和1名乡镇干部全程参与外业调查采样,及时做好组织协调、后勤保障和质量监督等工作。

3.工具准备。根据国务院三普办《外业调查采样技术规范》,督促各外业调查采样单位统一配齐信息化终端、摄录装备、采样工具、样袋、速测仪器、辅助材料和防护用具等。

4.调查与采样。一是样点调查信息采集与填报。统一调查样点区域的立地条件、土地利用等信息,填报外业调查采样APP。二是土壤样品采集。根据样点周边的地形地势和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异程度,合理选择布点方法,采集表层混合土样,并按照任务清单和《外业调查采样技术规范》《土壤生 物调查技术规范》,完成表层样、剖面样(整段剖面标本与分段剖面标本)、环刀样、生物调查样等样品采集。确保每一表层样品采集3公斤(风干重计,作为平行样时约采集5公斤),每一剖面样发生层样品采集4公斤(作为平行样时约采集6公斤),整段或分段剖面土壤标本的样品量以装满标本盒为准。三是描述土壤剖面性状。通过观察土壤剖面,对剖面发生层次、土体颜色、结构、新生体、侵入体、障碍层、根系分布状况等性状进行描述。四是调绘土壤图斑。在工作底图上调绘园地、林草地和未利用地土壤类型边界;核实耕地土种界线。

5.样品包装与运输。表层混合土样、剖面各发生层样采集后,放入统一标准的样品袋。各层次环刀样采集后分层装入环刀样盒。所有样品扫描外业采集采样APP并打印样品编码,贴好标签后,及时运送到制样实验室。整段剖面标本与分段剖面标本放入特制的木盒或铁皮盒,剖面标本样需固定保护并贴好标签,无损运输到湖南省土壤样品保存库。

(三)测试化验

1.筛选普查检测实验室。包括样品制备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根据我区实际,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检测实验室名录》中依法依规选择,并向省土壤三普办报备。

2.样品制备与分发。样品制备和样品分发按《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样品制备、保存、流转和检测技术规范》执行。

3.土壤理化指标测试。检测实验室收到分发的土壤样品后,采用样品流转APP扫码登记,并在国家级土壤普查工作平台上填报收样的实验室信息,按照国家级土壤普查工作平台样品任务清单中的样品测试指标与测试方法,进行样品的物理、化学指标测定。

4.测试数据填报与审核。检测实验室按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中的内部质控要求,对检测数据质量进行审核,并完成数据填报。

(四)成果汇总。

区级土壤三普办组织开展成果汇总,形成区级数据库、图件、文字报告等成果。区级土壤三普办在省级技术专家指导组的指导下,安排工作人员负责本区域的数据分析和成果汇总工作。一是样品库建设。依托现有的湖南省土壤样品保存库,存放全省代表性表层土壤样品、整段标本、剖面土壤分段标本与分层土壤样品,并配齐每个样品的编号(二维码)、样点信息(生境信息、样点照片、景观照片等)基本信息。二是数据汇交与数据库构建。区级土壤三普办将数据汇总提交给市级土壤三普办。三是土壤制图。按照《土壤类型制图技术规范》和《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属性及专题制图规范》,完成区级的土壤类型、土壤属性、土壤专题(土壤功能性评价)制图工作。四是总结报告编写。采取自下而上方式,分级开展土壤普查报告、技术报告和专题报告撰写工作。

四、工作步骤与要求

1.成立领导机构

土壤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工作任务重、技术要求高。为了有效推进蒸湘区土壤普查工作,我区已成蒸湘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对全区土壤三普工作进行统一领导,负责全区普查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和协调,蒸湘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区土壤普查办)具体负责全区土壤普查工作落实、质量督查和成果审核等,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各项土壤普查工作。

2.组建队伍

1)组建专家团队

组建由土壤资源、土壤地理、土壤发生、土壤分类、土壤遥感、土壤分析测试、土壤信息技术、土壤质量、土壤健康、土壤环境、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资源利用、水文地质等相关专业组成的专家团队,为全面开展土壤三普工作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培训、质量监控,负责调查采样、测试化验、数据审核等流程的质量抽查、评估、审核,及各类成果报告编制。

2)组建调查采样专业队伍

按照采样点数量,组建外业调查采样专业队伍,调查采样队分为表层土壤调查采样队和剖面土壤调查采样队。

表层土壤调查采样队

组建要求:根据调查面积和采样数量,每个调查采样队人数由实际情况自定。采样人员和质量检查人员必须通过湖南省土壤三普办公室或国务院土壤三普办公室统一组织的集中培训。其余人员需经培训上岗,并保留培训记录。当地农技人员兼任质量检查员,但需具备土壤学专业背景,负责对本组工作质量检查。

剖面土壤调查采样队

组建要求:剖面土壤调查采样队每队约5人,含1名以上质量检查人员和当地农业技术人员。采样人员和质量检查人员至少各有1名通过湖南省土壤三普办公室或国务院土壤三普办公室指定机构统一组织的集中培训。其余人员需经培训上岗,并保留培训记录。当地农技人员兼任质量检查员,但需具备土壤学专业背景,负责对本队工作质量检查。

入场准备与善后

外业调查采样机构确定后,区级土壤三普办应协助其做好资料收集、进场、离场善后工作。包括样点接收,协调样点点位所在乡镇或村农技人员、农户到场协助并监督调查采样,并督促调查采样机构离场时做好相应的善后工作等。

3.布设样点

以土壤二普、国土三调、全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农业普查、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固定样地体系等工作形成的相关成果为基础,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模型模拟技术、现代化验分析技术等为科技支撑,利用全国土壤三普统一工作平台,实现普查工作全程智能化管理;统一技术规程,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操作;统一工作底图,统一规划布设的外业调查采样点位;规范测试指标与方法;通过一点一码跟踪管理,构建涵盖全过程的统一质控体系;配合国家级和省级分别开展数据分析和成果汇总;科学、规范、高效推进普查工作。

1)蒸湘区布设样点

在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底图上,根据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等划分差异化样点区域。协调自然资源部门获取国土三调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程规范》要求,提取本地区耕地、林地、园地、草地面积,按耕园地按平原区按0.5平方公里/点,山丘区按0.25平方公里/点,林草地按16平方公里/点布设样点,经上级主管部门初步匡算我区表层样点数量83个,剖面样点11个,合计 94个点位数。

4.技术培训

对接省级土壤三普技术专家组和外业调查采样专业队伍,对蒸湘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参与人员开展技术培训。

1)培训对象。参与土壤普查工作的专家、行政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第三方机构人员,以及相关持证上岗作业人员。

2)培训方式。参加湖南省土壤三普办公室统一组织开展的技术培训。技术培训采取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结合、综合培训与专项培训结合、室内培训与实地培训结合等形式,专题讲座与分组研讨的方式,分期分批、分级分类进行。

3)培训内容。主要有土壤普查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全国、湖南省第三次土壤普查技术规程和技术规范,样点布设原理、外业调查采样、内业测试化验、质量控制、工作平台及APP使用、数据分析汇交、图件制作、成果编制汇总等内容。

5.调查采样

根据统一布设的样点和调查任务,按照《土壤外业调查与采样技术规范》要求实施,确定具体采样点位,调查立地条件与土壤利用信息,采集表层土壤样品、典型代表剖面样等。

1)物资准备

调查采样队按照《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外业调查与采样技术规范(试行)》要求,做好图件文献类、摄录装备类、采集工具类、速测仪器类、辅助材料类、生活保障类等物资准备。选择采集样品工具和样品包装袋时,不能含有待测元素或物质,避免污染干扰。

2)采样前学习

在外业工作开展前,须由专业人员对参与调查采样的人员就采样区的自然地理状况和土地利用情况等内容进行介绍,明确调查任务、熟悉调查工作流程,必要时进行现场调查踏勘实习训练。

3)工作要求

调查采样队根据统一布设样点和调查任务,按照《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外业调查与采样技术规范(试行)》的统一采样标准,通过一点一码电子围栏控制方式落实采样点位、规范采样过程、明确样品标识等。应用土壤三普定制的调查采样APP设备,调查、记录样点区域的立地条件、生产信息、土壤利用及样点所在土地经营管理者田块实地相关信息等,实时填报。如外业时遇到没有通信信号无法传输数据,可将调查与采样信息、图片和视频等存于外业调查采样终端,待回到上网区域,及时一次性提交。

表层土壤采集。按照下发任务要求,分别采集表层土壤样品、容重样品、水稳定大团聚体样品。根据同一土地经营管理者田块大小、形状等,采用梅花型、棋盘型或蛇型等方式多点混合采样方法,每一表层样品采集不少于3.0kg(鲜重计,下同),作为平行样时约采集5.0kg。选取与地块中心点同一直线上的3个采样点,使用环刀分别采集1个容重样品,分别装自封袋中。均匀取3个采样点内部未变形的水稳定大团聚体样品2.0kg置于木制或塑料制盒等固定容器,避免因晃动等致使土体散碎。

剖面样及标本采集。挖1.2m(宽)×1.0—1.5m(深)×2—3m(长)土壤剖面,划分剖面发生层并采集每层样品约4.0kg,作为平行样时约采集6.0kg;每层分别采集容重样品和水稳定大团聚体样品。整段或分段剖面土壤标本则按统一标准容器采集原状土装满标本盒。

4)土壤图校核与更新

按照内业与外业相结合的要求,以土壤二普形成的分类成果为基础,外业剖面调查采样时,通过野外剖面挖掘、观察与描述等方式核实与补充完善土壤类型及边界,即发现与二普土壤类型及边界不一致时,在外业调查采样底图上进行土壤类型边界的现场勾绘。针对调查队遇到难以甄别部分剖面挖掘和土壤类型识别等专业工作困难时,可在线咨询全国、全省及全市技术专家寻求帮助或进行现场指导。野外调查土壤图校核完成后,报市土壤普查办组织专业力量进行审查、校核,再报省三普办组织土壤制图专业力量进行土壤图图斑界线和图斑土壤类型的修订更新,形成土壤属性图和土壤专题图。

5)样品暂存与运输

各采样队将采集后的检测样品进行集中存放,按一定周期转运至指定的样品制备实验室。在湖南省样品库建成前,区土壤三普办公室暂存剖面整段标本等,并严格做好标本管护工作。样品库建成后,将剖面整段标本等送至湖南省样品库。

6.测试化验

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现代化验分析技术为基础,以《土壤样品制备与检测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样品制备,开展标准化前处理,按照有关国家、行业标准检测方法进行土壤样品的物理、化学等指标批量化测试。其中,耕地园地检测指标46项,林地草地检测指标19项。

充分衔接已有专项调查数据,相同点位已有化验结果满足土壤三普要求的,不再重复测试相应指标。选择典型区域,利用土壤蚯蚓、线虫等动物形态学鉴定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等,进行土壤生物指标测试。

7.数据汇总

按照全国统一的数据库标准,建立分级的数据库。采用内外业一体化数据采集建库机制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数据汇总,形成集空间、属性、文档、图件、影像等信息于一体的土壤三普数据库。

8.质量校核

按照《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全程质量控制规范(试行)》要求,根据湖南省土壤三普实施工作方案和技术规范,省质量控制分省级质量控制和监督检查、内部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两级质量控制机制。

1)区级质量控制和监督检查

由区土壤普查办组建专家组,负责全区域内样品采集、数据审核环节质量控制;负责本区域样品制备、保存、流转、检测等环节质量控制。区级质量控制和监督检查工作需接受省级、市级工作指导。

2)内部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外业调查采样和内业检测化验都属于内部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由承担样品采集、制备、保存、流转和检测等有关单位负责。按照本技术规范,完善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制定质量保证措施、实施质量控制、开展人员培训监督等。同时,自觉接受国家级和省级外部质量监督检查,从严落实全过程质量控制措施。

9.数据入库审核

所有数据入库前必须经审查组专家审核。数据入库审核采取分市、区两级审核机制,专家通过数据审查模型对入库数据进行单点、单指标异常值审查,对批量数据合理性进行审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规范性、准确性,接受国家监督抽查。

10.成果汇总

采用现代统计方法等,对土壤性状、土壤退化与障碍、土壤利用等数据进行分析;利用数字土壤模型等方法进行数字制图,进行成果凝练与总结,阶段成果分段验收。

1)数据成果

形成全国土壤类型、土壤理化和典型区域生物性状指标数据清单,形成土壤退化与障碍数据,特色农产品区域、盐碱地调查等专题调查土壤数据,适宜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面积数据等。

2)数字化图件成果

形成分类普查成果图件,主要包括全国土壤类型图,土壤养分图,土壤质量分布图,黑土、盐碱等退化土壤分布图,土壤利用适宜性分布图,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土壤专题调查图等。

3)文字成果

市、区分级组织编制文字成果,成果主要包括工作报告、技术报告、专题报告三部分内容。其中,工作报告包括总体工作进展、任务完成情况、资金安排及使用情况、主要做法、经验成效、工作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改进措施建议等;技术报告包括目标与任务、技术路线与过程方法、技术标准(规程规范)、技术创新、技术应用成效、普查过程中解决的技术难题、工作建议等;专题报告包括区域耕地质量、土壤类型分布、土壤利用适宜性(适宜于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利用)评价报告,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土壤质量报告,退化耕地改良利用、特色农产品区域土壤特征等专项报告。

4)数据库成果

形成集土壤普查数据、图件和文字。蒸湘区土壤三普数据库,主要包括土壤性状数据库、土壤退化和障碍数据库、土壤利用等专题数据库。

5)样品库成果

配合形成标准化、智能化的国家级和省级土壤样品库、典型土壤剖面标本库。

(四)组织实施

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及湖南省第三次全省土壤普查的组织安排,2023年,蒸湘区第三次全区土壤三普工作正式启动,并在2023年年底前首先开展蒸湘区外业调查及内业测试工作;2024-2025年进行成果汇总、并报上级政府普查办公室验收、总结。分时段开展技术培训,完成外业调查采样和内业测试化验,强化质量控制,开展土壤普查数据库与样品库建设,形成阶段性成果。

1.技术培训

20233-5月,蒸湘区各参与单位人员参加三普工作技术培训,组织普查技术专家对土壤三普工作平台应用、调查采样、测试化验、数据汇总等,分级分类分层次开展技术实训指导、质量控制等。

2.外业调查

20236月,依据全省统一布设与校核的样点,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在农闲空档期开展外业实地调查和采样,实时在线填报相关信息。2023年年底前完成蒸湘区全部外业调查采样工作。

3.内业测试

20241月,按相关规范进行样品制备工作,省级质控实验室负责密码样添加、样品转码与分发工作。分发样品至测试单位和存储单位。检测机构按照统一检测标准、检测方法,开展样品测试化验,实时在线填报测试结果。20246月前完成全部内业测试化验任务。

4.质量控制

根据工作进展,承担样品采集、制备、保存、流转、检测等有关单位应建立、完善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制定质量控制措施、开展人员培训指导等。同时接受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专家组分别开展外业调查采样、内业测试化验等核心环节的质量监督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开展补充完善工作。

5.成果汇总

配合省级组织开展土壤基础数据、土壤剖面调查数据和标本、土壤利用数据的审核、汇总与分析。以区级为单位绘制专业图件,撰写普查报告,形成数据、文字、图件、数据库、样品库等普查成果并与有关部门等共享。

2025年上半年,完成资料搜集与内业预判;下半年,完成外业数据导入与数据库建设,同时对数据质量进行检查与汇总。

五、保障措施

1.组织领导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加强技术指导、信息共享、质量控制、经费物资保障等工作。蒸湘区人民政府是本次土壤普查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加强组织领导、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确保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

2.经费保障

落实普查经费,本次土壤普查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承担的工作任务分担,我区主要工作任务要配齐技术力量,组建技术专家组,建立土壤三普专业队伍,承担全区的外业调查和采样、内业测试化验、技术培训、专家指导服务、数据分析、成果汇总和数据库样品库建设等。成果汇总和数据库样品库建设等。区三普办及时向区级人民政府报告,据实保障土壤普查工作经费,并将经费纳入相应年度预算予以保障。

3.宣传引导

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和自媒体等渠道,大力宣传土壤普查对耕地保护和建设,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支撑藏粮于地战略实施,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促进乡村振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对土壤三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做好舆情引导,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安全保障

严格执行国家信息安全制度,建立并落实普查工作保密责任制,确保普查信息安全。要加强野外采样、室内化学分析化验等环境的安全管理,落实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保障普查人员安全有序的开展工作。

 

               蒸湘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