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湘区常住总人口30.7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81万人。全区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在雨母山乡和呆鹰岭镇15个行政村,人口规模共1227户、3833人,省级贫困村两个(高碧村松陂片、临江村黄花片)。2014年3月我区被纳入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面上县(区)以来,全区上下高度重视,始终把扶贫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抓牢抓实,稳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抓扶贫。
1. 领导重视,工作落实到位。区委、区政府对我区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由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任为组长,区政府分管民政、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区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区农办;各乡镇均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备了业务员和电脑操作员。4月26日下午,蒸湘区第三次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农村扶贫兜底工作;5月12日,蒸湘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召开全区扶贫会议,安排各镇精准脱贫任务;5月20日,第九次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农村低保兜底脱贫工作;6月15日上午,蒸湘区第五次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精准扶贫工作,要求突出贫困村摘帽;6月22日,蒸湘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召开全区扶贫会议,专题研究精准扶贫档案。8月24日,蒸湘区第六次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慈善一日捐”工作; 9月6日,蒸湘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召开全区扶贫会议,研究脱贫攻坚工作督查工作;11月11日,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脱贫攻坚推进暨扶贫培训工作会,继2015年 “一进二访”活动后,全区各级领导干部再次下到所联系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对全区贫困户进行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实现了“一户一策”,帮助全区3833人全面脱贫。
2. 创新机制,措施落实到位。研究制定了《关于转发〈衡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救助帮扶与关爱服务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衡蒸办[2016]8号)、《衡阳市蒸湘区人民政府关于将蒸湘区纳入扶贫小额信贷项目区的请示》(衡蒸政报[2016]36号)、《关于成立蒸湘区全面清理农村低保和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对象联合认定联席会议的通知》(衡蒸政办通[2016]27号)、《关于转发〈衡阳市农村低保兜底脱贫暨农村低保清理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衡蒸政办通[2016]31号)、《关于印发〈蒸湘区精准扶贫帮扶措施〉的通知》(衡蒸办发[2016]24号)、《关于印发〈蒸湘区“十三五”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衡蒸办发[2016]25号)、《关于成立蒸湘区金融产业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及产业扶贫金融服务中心的通知》(衡蒸政办通[2016]65号)、《关于印发〈蒸湘区贫困退出验收实施细则〉的通知》(衡蒸政办通[20166号)、《关于印发〈蒸湘区金融产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衡蒸政通[2016]16号)《关于印发调整〈蒸湘区“一进二访”结对帮扶人员安排表〉的通知》(衡蒸扶[2016]9号)、《蒸湘区关于申报2016年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的报告》(衡蒸农财[2016]2号)和《关于配套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的承诺书》(衡蒸财发[2016]10号)等制度性文件,将精准扶贫纳入年度绩效目标管理考核,实行责任追究、奖惩兑现。严格按照“领导抓点、部门包村、干部结对帮户”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切实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精准扶贫上、措施和力量聚焦到精准扶贫上,有效地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保障,夯实基础抓扶贫。
1. 帮扶责任人到位。全体区级领导、区直部门联村帮扶,办点示范。其中区委书记联系竹雅村,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联系松陂村,区长联系黄花村,区政协主席联系同康村;同时,区直部门联合乡镇积极选派优秀年轻干部组成24人的工作队,对15个有贫困户的行政村开展驻村帮扶,其中省级贫困村黄花村、松陂村分别由区审计局和区民政局派出工作队驻村帮扶,实现了驻村帮扶全覆盖。区委书记周玉梅、区长袁谷平分别带头到雨母山乡新竹村、临江村进行集中专题调研和走访,从产业、安居、救助、基础设施、党建等方面广泛听取乡村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建议,逐一梳理确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理清推进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汪秋明、区政协主席彭东阳也多次到贫困村现场调研指导,持续放大了示范、带动和辐射效应。同时,按照在职副区级以上领导每人至少帮扶3户、区直副科级以上干部及全体乡镇、村干部至少帮扶2户的原则,全区各级领导干部全部下到个人或单位所联系的贫困村、贫困户开展“一进二访”活动并制定结对帮扶台账,制定完善脱贫计划,区委组织部对贫困村都委派了“第一书记”,切实做到“两个确保”,即确保全区贫困村都有一个驻村帮扶工作队,每一户贫困户有帮扶责任人。
2. 保障财政到位。2016年,区财政安排农业专项扶贫资金174万元,其中办点示范64万元(省级扶贫村每个10万元,其他22个区级领导联系扶贫点每个2万元),金融扶贫风险保障金100万元,扶贫工作经费10万元;各乡镇将专项扶贫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区直包村单位每年从节约的“三公”经费中给予联系扶贫点对口帮扶。积极引进社会资金1500万元,鼓励社会各界与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开展“手拉手”、“一对一”结对帮扶。同时,按照衡阳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14〕9号文件规定加强资金管理,自觉接受各方监督,确保扶贫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3.督查考核到位。创新了督查方法,今年来进行了2次由区扶贫办组织的专题督查考核,2次由区扶贫办和乡镇扶贫部门的入户调研督查,1次由区委组织部、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和区扶贫办联合督查,并下发了联合督查通报。从而调动了各方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积极性和抓工作落实的主动性,确保了全年各项扶贫工作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突出了督查重点,采取“一听二查五看八不准”方法,重点督查呆鹰岭镇和雨母山乡的精准识贫和精准脱贫工作,经过核查,我区精准识贫率达90%以上,脱贫准确率达100%。
三、精准识别,突出精准抓扶贫。
1. 核准贫困对象。坚持把精准识别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认真对照 “八不准”要求,采取“一听二查五看”方法,彻底剔除“四类对象”,瞄准家庭主要劳动力在60岁以下、有劳动能力和较强脱贫愿望、处于扶贫标准线下、录入2014年农村贫困户建档立卡的农村家庭居民,积极组织联村单位和乡村干部全面开展贫困户复核工作,把组织群众代表评议作为动态建档立卡的关键环节,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使建档立卡的每个环节都在群众了解政策、自主选择、有效监督、规范公示、公开透明的程序中进行,通过 “三严三实”、“一进二走访”和“回头看”等活动,反复进行贫困人口识别的核查,确保扶贫对象精准。
2. 找准致贫原因。通过“三严三实”和“一进二走访”(进村入户、访贫问需、访贫问计)活动,在摸清扶贫对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核准了致贫原因,把扶贫需求问实,区分出缺乏劳动能力的五保户、纯低保户,有发展能力的一般贫困户及低保贫困户;再区分出因智、因病、因学、因残、因灾、因缺乏生产经营技能或缺少发展资金、因自然条件差等致贫原因。
3.核准脱贫人口。2016年3月,我区完成1312名脱贫人口的国务院扶贫办系统标识工作。5月,省办重新确定我区2015年脱贫人口为599人,区扶贫办于月内按559人指标在国务院扶贫办系统里修正到位。6月,省办再次确定我区2015年脱贫人口可不超过1312人,区扶贫办又一次在国务院扶贫办系统里将2015年脱贫人口修改为1287人。根据2016年1月湘扶办发〔2015〕126号文件精神,以省扶贫办审定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为基础,按照我区三年脱贫规划和实际情况,我区2016年预脱贫人数为1520人,并报市扶贫办备案。2016年3月,根据湘扶办发〔2016〕28号文件精神和蒸湘区人民政府与衡阳市人民政府签订《减贫责任状》内容,蒸湘区2016年脱贫任务为648人。2016年7月,省扶贫办下发了湘扶办发〔2016〕44号文件,省办给我区核定的2016年预脱贫数为2015人,加上返贫的25人,2016年全区预脱贫累计2040人。
四、因人而异,精准施策抓扶贫。
1.教育扶贫。按照省、市相关要求,切实加大教育扶贫力度,2016年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计划改造项目5个,动工5个,动工率100%;全区贫困适龄儿童343人,其中小学阶段171人,初中阶段172人,入学343人,无辍学现象,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巩固率100%。343名贫困户学生都享受“两免一补”,扶贫助学覆盖率100%。
2.救助扶贫。对因病、因灾等致贫的,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和慈善救助、社会捐赠等制度间的互补联动;对因病、因灾等返贫的,全部纳入民政特殊困难建档人员,资助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享受民政“一站式”医疗救助。全区建档立卡总人数3833人,参与新农合人数3833人,参合率100%。2015年我区享受大病二次补偿303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6人次,合计补偿640704.8元。
3.兜底扶贫。出台《蒸湘区全面清理农村低保实施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工作的方案》,低保户兜底脱贫认定工作已经在5月份完成,共认定92户159人,月低保金额242元,每月共发放38478元。已落实兜底脱贫低保金发放工作。对未纳入扶贫建档立卡的农村低保兜底对象,严格按照扶贫对象识别程序,实现全部纳入,确保兜底对象能及时享受到扶贫开发政策带来的红利。
4.安居扶贫。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具备“住房危险性、经济特困性、居住唯一性”三个条件的农村贫困户开展安居扶贫,省、市、区财政每户实行不多于5万元的补贴,重点整合危房改造、避险安置、易地搬迁、生态移民等项目资金、扶贫政策性资金和贷款,建档立卡户全年计划新建(维修)11户,至今开工项目11个,竣工项目3个,开工率100%。
5. 就业与雨露计划培训。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信息台账,当年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比率100%;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任务计划6人,9月20日参与技师学院的培训;2016年贫困家庭孩子参加雨露计划培训22人,实际参加22人,参与率100%。
6. 生态扶贫。我区雨母山镇有3名贫困人口担任护林员,补助偿资金每年发放一次,发放到位率100%。我区无天然林保护工程补助资金项目。
7.扶贫小额信贷。 出台了《关于成立蒸湘区金融产业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及产业扶贫金融服务中心的通知》(衡蒸政办通[2016]65号)、和《关于印发〈蒸湘区金融产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衡蒸政通[2016]16号),制作了《金融扶贫工作手册》。并在蒸湘区农商行开设农村金融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金专户,省金融产业扶贫小额贷款50万元风险补偿金和20万元小额贷款贴息资金已经到户,区配套的金融产业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金100万元也已到户。目前,农商行已经完成了临江村和高碧村的贫困户评级授信工作。我区初步拟定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实行分贷统还模式全面推进扶贫小额信贷项目实施,帮助贫困农户确定增收产业,支持其发展生产,农户贷款正在办理中。
8. 挂图作战。按照要求制作《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及解读漫画、规划摘要、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板报4块,制作《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及解读漫画、规划摘要、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挂图78张,已全部张贴到位。
五、加强建设,培育产业抓扶贫。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水、路、房等基础设施为重点,积极谋划实施基础性、公益性、民生性建设项目,改善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后劲。2016年区财政投入500万元,整合各类项目建设资金1500万元,修建村级道路10条24.1公里,硬化水渠15公里,硬化水塘22口,完成饮水工程2处,解决2490人的饮水问题;完成危房改造28户,其中覆盖贫困户对象11户;扶助贫困学生(大、中、小学)414人,培训贫困家庭“两后生”22人,帮助贫困家庭劳动就业322人。进行专项扶贫项目7个,总投入352.16万元,其中投入148万元在雨母山乡雨母山镇新竹村石板桥至井吉泉石雨公路扩宽;投入50万元在雨母山镇临江村黄花片达宜塘组硬化公路2000米;投入15万元在雨母山镇七里山村胡家皂组鱼塘清淤800方;投入82万元在呆鹰岭镇高碧村彭家组、火箭组实施蔬菜基地建设工程、通组道路硬化工程;投入26.8万在呆鹰岭镇新民村进行通组公路硬化工程,鳜鱼养殖基地建设;投资30万元在呆鹰岭镇土桥村堰头片区禇大屋组、下寺门塘组进行鳜鱼基地渔塘护坡,蔬菜基地道路建设;投资12.16万元呆鹰岭镇同溪村进行同溪村怀新路硬化工程。
2.大力培育富民产业。坚持把发展富民多元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核心任务,引导贫困户为企业提供劳动力和服务、或自主创业,脱贫致富。目前全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3家,家庭农场17家,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入3000多万元,新建蔬菜基地、水产基地、水果基地、牲猪养殖基地12个,形成以金雁、金宇、金林、中平专业合作社等为龙头的粮油系列生产,以荣联、西园、佳合为龙头的蔬菜生产,以美和为龙头的净菜加工、配送中心,以雨联生态、上林生态、裕丰农业科技、玉丰生态休闲(盛强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的休闲观光农业,以陈华葡萄、鸡市草莓、堰头脆冠梨为龙头的小水果生产,以建科园林、山水园林为龙头的生态植树造林,以大兴养殖、堰头鳜鱼养殖为龙头的水产养殖,以新发展、湾州生猪为龙头的生猪养殖等主导产业,极大带动了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致富。
蒸湘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6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