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衡阳市招投标市场法定时限合同签订率跃升至100%,市场磋商周期平均缩短至15天……湖南省全面推行“机器管招投标”改革之际,衡阳市以一套创新监管“组合拳”,破解了标后履约难题。这一融合制度刚性、技术智能与信用约束的新机制,为全省优化公共资源交易环境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衡阳经验”。
改革遇阻:新技术下的标后履约难题
湖南省“机器管招投标”系统试运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举措。然而,2025年初系统在衡阳部署后,标后履约问题逐渐显现:“重招标、轻履约”现象普遍,中标通知书发放后,合同签订率一度低于30%。衡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机器管招投标”系统虽然提升了评标的客观性和效率,但中标后的履约问题严重影响了项目落地效率和市场诚信,成为改革推进的瓶颈。
破题之道:全周期闭环监管“组合拳”
面对挑战,衡阳市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系统思维,打出制度、机制、技术、信用“组合拳”,构建起“预防-预警-处置-惩戒”的全周期闭环监管新格局。
高位统筹,凝聚跨部门监管合力
“衡阳不允许搞特殊,除负面清单内容外项目一律实行‘机器管招投标’。”衡阳市委主要领导的鲜明态度为衡阳推动改革落地注入一剂“强心针”,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抓、部门联动、技术支撑”的工作体系。市发改委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联合组建标后履约监测工作专班,行业监管部门动态参与,通过“周调度、月通报”机制和“一项目一专班”模式,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处置。
机制创新,打造智能预警与刚性约束
首创“三色预警”机制,开发智能化监测系统,建立“红黄蓝”三色预警模型,系统自动跟踪项目进展,对临期未签、超期应签、预警拒签的项目分别亮蓝灯、黄灯、红灯,自动推送履约提醒、警告通报、监管介入等指令。对触发红灯的经营主体,采取警示约谈、重点监管、取消中标资格等惩戒措施,并将失信行为推送至省级监管平台,实施联合惩戒,大幅提高违约成本。
技术赋能,提升智慧监管穿透力
在衡阳,数据共享让监管更“聪明”。衡阳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与各行业监管系统互联互通,中标信息、合同签订、履约进度等数据实时流转,打破了过去“信息壁垒”和“监管孤岛”。大数据技术精准筛查“长期未签约”“条款异常变更”“履约进度滞后”等风险点,为监管部门提供“靶向”依据。同时将标后履约情况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与招标投标、行政审批等领域联动应用,营造“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市场环境。
改革成效:从“重招标”到“重履约”的转变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衡阳的坚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合同签订率从不足30%提升至70%以上,法定期限内签订率达100%;
平均签约周期从25天缩短至15天;
公共资源交易环境进一步优化,企业获得感显著增强,“中标即负责、签约必履行”成为行业共识。
这一“重招标”到“重履约”的转变,不仅体现了衡阳市创新监管的成果,更彰显了其推动改革的决心与智慧,为全省推进“机器管招投标”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责编:唐曦
一审:唐曦
二审:陈鸿飞
三审:徐德荣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